體--文章體裁:先看文章要求寫成什么體裁,普通議論文、帶格式的應用型議論文,還是純粹的策論,總體把握格式體例和文風要求,明確要寫出一篇什么樣的文章。
意--文章主題:再看文章要求論述什么問題,在什么背景條件下,就什么政策、舉措、現(xiàn)象、觀點發(fā)表看法,把握立意提示和文章主題走向,明確文章要寫什么主題、持什么立場。
形--文章結構:看題目對文章的邏輯、結構、內(nèi)容重點有沒有要求,統(tǒng)籌考慮一下文章要包括哪幾部分,以哪一部分為主,用什么樣的邏輯關系或順序把它們組織起來。例如題目在分析方面有要求,還是對策方面有要求,可以確定文章的結構重點。
材--文章內(nèi)容:看題目有無對文章選材、論據(jù)、內(nèi)容充實度等方面的要求,確定文章的材料來源和多樣性、豐富性。
論--論證手段與表達方式:看題目對論證方法、表達方式有無要求,確定要使用哪些論證和表達手段,要達到怎樣的質量標準。
言--文章語言:最后要看文章語言和字數(shù)要求,是不是要行文嚴謹,或語言生動,是不是要有鼓動性、激情豐沛,是不是要有一定文采,或說服力強,決定一種恰當?shù)恼Z言風格,并合理地把握字數(shù)。
審題的關鍵是尋找“題眼”,也即尋找題目中揭示或蘊含題意的關鍵詞語。這種關鍵語句,在文章寫作題中就是對文章“寫什么”、“怎么寫”、“寫到什么標準”等關鍵問題的限定與提示。
首先要根據(jù)題目表述和材料之間的聯(lián)系判明題意,從整體上去思考要寫什么。通過題目和給定材料的仔細對比可以找出這種聯(lián)系,把握大的方向和環(huán)節(jié),明確本題要答什么、從哪個角度入手合適。比如要理解題目從材料中摘出的一句話,要提出自己的見解,就要回到材料中去,深入到上下文中去梳理文脈、領會文意;反過來再同題目對照,就能摸準命題者的脈門。
更直接的審題方式,是抓住題干關鍵詞,尋找題目中提示作答內(nèi)容的主旨性詞語即題眼,例如是側重“建議”還是“見解”,前者考的是解決問題能力,就要寫對策、措施;后者考分析能力,一般要在概括的基礎上做出分析,提一條個人的總的看法,再分幾個方面把原話內(nèi)藏的觀點剖析出來。
就作文來說,審題就是抓住題目要求寫什么,找出命題所規(guī)定的主題,在大的主題下再確定一個具體的切入點。例如保護文化遺產(chǎn)是主題,從立法保護、科學保護、全民保護的角度切入就比較具體,要籠統(tǒng)說加強保護全面開弓就不恰當;振興中華文化也是從傳統(tǒng)文化、現(xiàn)代文化、基層文化、漢語文化中找出一個角度較適宜,全面開弓就難免大而空。把握住大的主題、選準具體角度,文章就能在整體上不跑偏。
申論更多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,可參看2016年公務員考試技巧手冊。
